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
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,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,欢迎大家分享。
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1一、自主质疑,构建话题。
1、,同学们,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,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,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。那么,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?
卡片出示:“大臣们认为,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,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”
可是吴王却很固执,谁来谈谈吴王的话?
卡片出示:可是吴王固执地说:“谁敢来劝阻我,我就处死他!”
2、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,听了少年的一番话,却——卡片出示“听了少年这番话,吴王恍然大悟,他说:‘你讲得太有道理了!’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。”
3、请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,自主质疑,教师小结:同样是劝,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,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。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“妙”在何处?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少年劝说之妙。
二、读书圈画批注,感悟少年劝说之“妙”。
1、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,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,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。
2、交流:
▲ 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。
师:那故事的内容是……(引读):
花园里有一棵树,树上有一只蝉。蝉高高在上,悠闲地叫着,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,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。那螳螂拱着身子,举起前爪,要去捕蝉,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。……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,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。蝉、螳螂、黄雀,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,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!
①这些话对于蝉、螳螂、黄雀的动作、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,请同学们再读一读,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,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。
②交流:
“蝉”:高高在上,悠闲、自由自在;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入手体会蝉的心情如何?练读体现蝉的心情
“螳螂”: “拱”、“举”;螳螂心里怎样想,练读体会。
“黄雀”:“伸长”,黄雀心里怎样想,练读体会。
③现在,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?有意思在哪里?经过交流揭示:蝉、螳螂、黄雀,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,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!
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、螳螂、黄雀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?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?
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,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、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。指名读,集体读。
④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更加感受到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,但是我觉得凭我们的实力,我们能说得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好,同桌之间说一说。
⑤请同学练说,表扬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学。
⑥师小结: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: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(板书:“黄雀在后”)
在以前的学习中,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。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,同学们,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?
(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,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,是非常危险的!)(板书:只顾眼前利益,不顾身后祸患,危险!!)
⑦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,那么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,有什么反应呢?
出示:听了少年的这番话,吴王恍然大悟,他说:“你讲得太有道理了!”“恍然大悟”是什么意思?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?引导学生交流
(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,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、螳螂与黄雀一样,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,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,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,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。)
(小结板书: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。)
师: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。
▲ 妙在少年不露声色,精心设计,让吴王明白道理。
课文学到这儿,同学们,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?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?(佩服)佩服少年的什么?用故事来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,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。
那老师想建议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余的内容,读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流印象深刻,有所领悟的内容,到时候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更加佩服这位少年。(学生小声读)
交流要求: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,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。
1“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,听了大臣们的议论,想去劝说吴王。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,怎么办呢?”可以想象大臣们在议论些什么?
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。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,不允许别人来劝阻,他还要去劝说,说明他真有勇气。(勇气可嘉)
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,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,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。(为国分忧、十分爱国)
2“第二天清晨,他拿着一只弹弓,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。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,他也毫不介意。就这样,一连转了三个早晨。”
从这里能看出,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,说明他很有勇气。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,一连转了三个早晨,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,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。(坚定决心)
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,说明他起得很早,不怕吃苦;一转就是三个早晨,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;而且他还毫不介意,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,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。(不怕吃苦、大局为重)
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,并不是来打鸟,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。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,他已经胸有成竹了。(胸有成竹)
4师: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,谁敢来劝阻他,他就处死谁。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,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,不但劝不成,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。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?(足智多谋、有勇有谋、胆识过人、有胆有识、机智勇敢)
那么应该说少年是怎样劝吴王的?请你在劝的前面加上一个字,表达的更准确、传神。(板书:少年智劝 吴王明理)
5“吴王问:‘你打着鸟了吗?’少年说:‘我没有打着鸟,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。’吴王来了兴趣,问:‘什么事啊?’”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。他表面上说是打鸟,好像很悠闲的样子,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,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,不允许别人来劝他。(不动声色、晓之以理)
6他说“我没有打着鸟,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。”妙在他说“一件挺有意思的事。”这样,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 ……此处隐藏22902个字……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。
3、同学们,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受益颇多,我们在生活中,既要警惕“螳螂捕蝉、黄雀在后”的恶果,但也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,束手束脚,也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,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。
四、作业延伸(1为必做做题,2、3为选做题,任选其一)
1、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低年级的同学听,尽量使用课文中的原话,并加上你丰富的想象。
2、吴王作为一国之君,说话一言九鼎,他之前已经准备攻打楚国,并已下了死命令,那他该怎么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话?怎么向大臣解释这件事?动脑筋想一想,把它写下来。
3、请联系生活实际,举个和螳螂捕蝉、黄雀在后相似的事例,写一篇100多字的感受。
捕
板书 螳螂——蝉 黄雀在后 少年
攻
吴国——楚 诸侯在后 (智)
只顾眼前利益,不顾身后隐患 见——引——劝
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15【教学目标】
1、能用完整、连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,注意说清楚事件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。
2、正确听写“螳螂捕蝉”故事中的关键词语,能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复述寓言的主要内容,感悟句子的特点;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事理的表达方式,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。
3、联系上下文理解“恍然大悟”的意思,知道吴王为什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。
4、阅读课文第二部分,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,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、勇气和智谋。
5、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,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,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,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;同时也进一步渗透“处处留心皆学问”的大语文学习观。
【教学重点】
教学目标中的第1、2、3点。
【教学难点】
教学目标中的第4点。
【教学准备】
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,学习生字、词;正确朗读课文,理清事件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回忆课文内容
1、上课铃响之前播放动画片《螳螂捕蝉》。
2、导入: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《10、螳螂捕蝉》,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?注意要说清楚事件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。
3、指名回答,教师相机板书。
[设计意图:在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后,播放中国水墨画动画片《螳螂捕蝉》,优美的音乐、意境深远的水墨画、想象丰富的故事情节……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。复习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,说清事件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,但是要语言连贯,这样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,又训练了“说”的能力。]
二、复述“螳螂捕蝉”
1、过渡:《螳螂捕蝉》是一则寓言故事。寓言就是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大道理,这则寓言又讲了什么故事,告诉我们什么大道理呢?先听写四组词语。
2、一组一组地听写:
蝉 悠闲 自由自在
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
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
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
眼前的利益 隐伏着祸患
3、课件出示以上词语
⑴核对听写情况
⑵朗读这些词语
⑶教师说故事的主要内容,学生听
⑷学生借助词语和插图,复述“螳螂捕蝉”这个小故事。(一遍)
⑸学生复述,交流评价。
4、总结:小故事——大道理
[设计意图:《螳螂捕蝉》这则是课文的重点,我就把它调整到第一步来完成。为了完成复述的学习目标,我设计了先听写关键词,在听老师复述,最后学生复述的方法,这样做学生能经历听、说、读、写、看图、思的学习活动,我希望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——检查字词、了解寓言内容、体会寓意、复述、感知寓言特点和阅读寓言的方法。]
三、理解“恍然大悟”
1、过渡: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,又是怎样呢?(恍然大悟)
2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。
⑴理解 “恍然大悟”。
“悟”是什么意思?“大悟”呢?吴王明白了什么?
“恍然”什么意思?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吴王的话?试试看。
⑵这一段与前面的那些语句相照应,找出来读一读。
相机理解“处死”、“死命令”、“固执”……体会的吴王的固执,大臣的着急,吴国危险的处境。
[设计意图:这个环节,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“恍然大悟”组织教学,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所指,并联系有感情地朗读吴王的话。然后,联系全篇,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。]
四、品味少年之“智”
1、过渡:大臣劝阻无用,吴国正处在“生死存亡”的紧要关头,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站了出来,成功地劝阻了,挽救了吴国。同学们,你们想过没有,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吴王改变了主意呢?
2、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(2--11自然段),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语句,说一说你的体会。
3、小组交流。
4、全班交流。
⑴“拿着弹弓、转来转去” “三个早晨” 说明了什么?“毫不介意”什么呢?少年在意的是什么呢?
⑵“终于”能表现少年怎样的心情?
⑶朗读人物对话,体会人物心理,练习感情朗读。尤其是吴王的心理变化。(关心——好奇——大悟)
⑷探究小结:“螳螂捕蝉”的确是少年三天中看见的趣事吗?(联系时间、地点、弹弓等体会少年的智慧)
[设计意图: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,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来品悟,自然会轻松一些。教学中,我引导学生,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个词来交流,并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,深入吴王和少年的内心,感悟少年规劝的巧妙。]
五、积累中华成语
1、总结寓言“螳螂捕蝉”。
2、联系“围魏救赵”从反面理解“螳螂捕蝉”。( 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,赵国向齐国求援,齐国任命田忌为将,孙膑为军师,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,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,魏军只好回军救援,解了邯郸之围。)
3、激发谈话:泱泱大中华,上下五千年。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,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——成语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华!成语大多只有四个字,或记载着一段历史,或蕴含着深刻道理……你知道那些成语呢?说说看。
学生交流后出示成语先说说你听说过那些,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?再齐声朗读。
4、结课,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:同学们,今天我们学习了成语“螳螂捕蝉”,也认识了这么多的中华成语。然而,这些只是冰山一角,只是沧海一粟。同学们,你想学习更多的成语吗?建议大家阅读课外书籍——(出示书籍封面)
[设计意图:这个环节属于总结和拓展部分。我有“螳螂捕蝉”讲到“围魏救赵”,再到更多的成语,学生对成语这样的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向往。此时,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作业,自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。]
文档为doc格式